科学网于今日发表了对我院乔学光团队的新闻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7/9/327995.shtm?id=327995
http://www.chem17.com/news_People/Detail/2103.html
转载如下:
乔学光--做学生的“光学引路人”
乔学光(左)在指导学生
不久前的一天,在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学术会议室里,该院教授乔学光与他指导的研究生们正在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术研究讨论会。
自2008年来到西北大学至今,乔学光已经在这所西部高校工作生活了10个年头。其间,他先后担任校长、党委书记等行政职务,直至2016年换届,成为了一名普通大学教授。然而在这期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却一直坚持每星期四的下午举行学术研讨会或学习报告会。而他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行政公务,每次都会参加。
用“四度”教好学生
虽然已经做了近10年的校领导,但在乔学光的内心,他一直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一名老师。
“我一直就是一名教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感觉,即使在担任学校领导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好学生。”乔学光说。
在课堂上,乔学光主要给研究生讲授光电子学、光纤通信与传感、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在教学中,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四度”的要求,即精通教学内容,将课程讲深讲透(有深度);课程内容要与相关学科联系,开阔思路(有广度);介绍学科发展新进展、新成果,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有密度),以及要介绍学科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使学生看到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有高度)。
作为研究生导师,乔学光非常重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对研究生高标准、严要求。他要求研究生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每个星期四下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就连每一个学生演讲的时间、声音大小、PPT字体大小、版面风格等细节问题都不放过。
“一个学生要取得一点成绩的确不容易。但现在的教学条件、科研平台好多了,希望他们能做出超越我这一辈的好成果,科研之路走得更远。”采访中,乔学光说。
让学生对科研感兴趣
“研究生阶段锻炼的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硕士、博士的培养中,乔学光非常注重对研究生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倡导学生进行“民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郭团是乔学光教过的第一届研究生。如今,他已经是暨南大学教授。在研讨会召开的前一天,郭团刚刚参加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答辩,就飞过来给学弟、学妹们作学术报告。“为使我们学生对科研感兴趣,乔老师从光学课程学习、科研选题、文献阅读、设备使用、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逐步指导、答疑解惑,他被学生称为‘光学引路人’。”郭团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经20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乔学光带领他的一届届学生与团队同仁,从无任何光纤传感研究基础做起,到今天取得的累累硕果:近年来,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陕西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科研项目20余项,成功研发出60余种传感器及配套宽带光源及信号解调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
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乔学光培养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各自求学或工作中,秉承师志,在老师科研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以郭团为例,目前,他已是国家级人才,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撰写SCI特邀综述论文5篇、论文总他引1500余次。
寻找教书育人“新课题”
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是乔学光始终坚持倡导的珍贵品质。
“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也只是团队中的一员。”目前,以乔学光为学术带头人的项目课题组已经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以及十多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生。他们共同成就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奋发上进的集体”,同时也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集体。
“我发现往往研究能力突出的学生都有很强的想象力,他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关联起来,获得新思路和解决方案。至于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强的想象力,我还没有搞明白。”乔学光笑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许是所有老师都应该研究的课题。”
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乔学光曾面对过很多课题,他也因为破解了其中的一些课题而先后获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诸多称号。在担任行政领导时,他又面对着一批新的课题,在将它们一一攻克后,西北大学的整体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重回教师本行的乔学光,又在为自己寻找新的课题。因为在这条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乐此不疲。